低碳转型已成为中国农药行业的核心发展命题。过去十年,在国内外多重政策影响下,农药行业迈过了混沌摸索的发展初期,进入了有序、有目标、有共识的高速发展期:
2015年,农业部印发《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减量增效推动农业低碳转型,正式开启了中国农药行业的绿色发展新阶段。
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同年,欧盟通过《从农场到餐桌战略》(Farm to Fork Strategy),提出生物农药的替代方案、建立更精准的农药风险评估方法,倒逼供应链提供更绿色的植保解决方案。
2021年,《″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提出″大力推进重点行业清洁低碳改造″,对于农药行业清洁低碳改造将起到规范指导作用。
2024年,国家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7年,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同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发展。
2025年,中国农药工业协会联合碳衡科技发布了″中国农药行业双碳信息披露平台″,共同推动农药行业企业实现绿色高质量低碳转型发展,并于ACE 2025上发布了两项新团体标准。
全球气候变化受到农业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显著影响,该系统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额的22%¹,其碳排放问题已引发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作为农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行业的低碳转型不仅对自身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绿色变革以及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
在各国政府的监管引导下,在全体农药企业的共同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农药行业已从″要不要绿色转型″的战略抉择阶段,全面迈入了″如何做得更好″的执行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难题、新挑战。
现状:行业转型已见成效,全产业链降碳减排仍有障碍
面对气候变化,农业系统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它不仅仅是温室气体来源,更是全球变暖的解决方案之一。全球主要农药企业积极响应号召,采取碳减排行动,并设立碳排放目标。如图所示,拜耳、巴斯夫、富美实、住友化学等企业均设立了净零排放目标。
从上图企业设置的碳排放目标中不难看出,低碳转型领先农药企业已经开始重点关注和管理价值链碳排放,并将净零排放目标布局至范围三。
范围三,即企业价值链中产生的所有间接排放(除外购的电力、热力等),是农药企业的碳排大头。以拜耳集团为例,其范围三排放占集团整体碳排放比重超70%,仅中国供应商的碳排放就占集团总碳排的10%;先正达高达96%的碳排放也来自范围三。
虽然农药领先企业们已通过设定采购门槛、向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与激励机制、以及共同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积极推动行业降碳减排,但现阶段,如何精细化管理庞大的供应链网络碳数据,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碳数据传递″堵点″,依然是农药领先企业们的降碳难题,在实际执行层面存在多重障碍。
破局:碳管理平台或成农药供应链减排关键
在刚刚结束的ACE 2025上,一场关于农药行业低碳发展的研讨会探讨总结了农药企业的碳管理难题:农药产业链条长,链主企业难以渗透多层级供应商追溯原始碳数据,供应商多、种类繁杂,绿色转型进程不一,难以统一管理;供应商普遍缺乏完善的碳数据管理体系,导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可用度、可信度不高。
面对这些障碍,数字化碳管理平台成为了推动供应链降碳的一大利器。无论是以先正达、拜耳为代表的链主企业,还是产业链上的众多供应商企业,都纷纷将建设数字化碳管理平台作为核心管理手段。
在研讨会上,主持人上海碳衡科技有限公司园区及政府业务副总经理张骏分享了碳衡科技运用数字化碳管理平台服务多家农药行业领先企业低碳转型的经验。″在服务企业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亲身感受到企业面临的多重难题:对链主企业而言,供应商层级多、数量大、类型广、绿色发展程度不一,难以系统性地进行碳管理;对供应商来说,为了成为优秀的绿色供应商,必须要做好‘碳数据枢纽’的工作,因此也还需要继续向层层上游供应商追溯碳数据。″张骏总结道,″正是基于这些真实项目经验,我们将服务百余家企业低碳转型的实践,沉淀、打磨成了‘青钥Cyacle’这款数字化碳管理软件,可以实现碳数据的精准、协同、合规、高效管理。希望‘青钥Cyacle’可以帮助链主企业和链上企业在管理好自身碳数据的同时,完成产业链上碳数据的畅通传递,真正做到协同降碳。″
农药行业的低碳转型已经进入精细化降碳的新阶段,专业的数字化碳管理平台也将发挥关键作用,成为产业链协同降碳的″连接器″,让碳数据在供应链上畅通传递,共同推进农药行业低碳转型。未来,中国农药企业也将积极拥抱前沿技术,以更加务实和创新的姿态,推进全球农业绿色发展。
参考资料:
[1] IPCC,https://www.ipcc.ch/report/ar6/syr/downloads/report/IPCC_AR6_SYR_LongerReport.pdf
来源: 碳衡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