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盟将更新《欧洲气候法》,拟设定2040年温室气体净减排90%的中期目标。该目标不仅是2050年碳中和战略的中继站,也将在全球NDC更新周期中确立欧盟气候引领者的地位。在内部协商难度加剧的背景下,欧盟气候事务专员霍克斯特拉近日明确表示,正在考虑通过《巴黎协定》第6条引入国际碳信用作为″灵活性工具″,为各成员国实现减排目标提供补充路径。
历史回顾:从″全面禁用″到″重新审视″
2005年起,欧盟碳市场(EU ETS)一度允许企业使用国际碳信用进行抵消。尤其在2013–2020年期间,EU ETS明确允许使用《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生成CERs)与联合履行机制(JI,生成ERUs),抵消最多4.5%的排放量,直接推动CDM进入黄金时期。
但随着大量″低成本高争议″的国际项目流入,市场一度出现过度碳信用发行、环境完整性受损、洗绿行为频发等问题,最终在2021年起全面停止接受国际碳信用CERs。
即便如此,近年来全球碳市场治理规范化进程显著提速。2024年,《巴黎协定》第6条正式启动实施,涵盖双边转让机制(6.2条)与联合国监督下的碳信用市场(6.4条),并推出了新的巴黎协定核证机制(PACM),为欧盟重启国际信用提供了政策基础。
新动向:国际碳信用重回议程?
据外媒消息,欧盟委员会正在评估是否允许成员国在实现2040年减排目标时,使用不超过3%的高质量国际碳信用。这些信用将限定来源于具有高度环境完整性的碳清除项目,例如造林、碳矿化、海洋负排放等。
这些碳信用主要将通过《巴黎协定》第6.2和6.4条路径获取。例如,瑞典已率先通过与卢旺达、尼泊尔等国签署的双边协议使用国际碳信用以助力其2045年净零目标。欧盟委员会还在就此进行公众咨询,相关结果将纳入2026年EU ETS全面评估。
政策分歧:减排外包,还是合理补充?
欧盟委员会坚持认为国际碳信用将仅作为″补充灵活性″,而非替代本地减排。然而,围绕其使用的政策争议持续升温:
环保组织与专家反对:包括WWF、Carbon Market Watch、欧洲气候科学顾问委员会等在内的多方机构担忧其将削弱欧盟本地脱碳动力,甚至重蹈″低质量信用″覆辙,违背《Draghi报告》强化本地产业投资的建议。
产业界与部分成员国支持:德国、波兰、法国分别表达了对″高质量国际碳信用″的正面态度。ERCST智库与德国工业能源协会(VIK)则认为该机制有利于平衡产业减排压力与成本。
来源: 公众号:碳减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