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三氟虫脲(Bistrifluron)是1997年由韩国东部韩农株式会社开发的新型苯甲酰脲类杀虫剂,与其他已商品化的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相比双三氟虫脲结构新颖,且生物活性高,除了对鳞翅目害虫有较高的防效外,值得注意的是双三氟虫脲对白粉虱和白蚁特效,且对作物、天敌、人畜和环境相对安全。2017年东部韩农将专利转让给了福阿母韩农,后由福阿母韩农进行商业化推广,现专利期已过。目前随着白粉虱在国内的抗性越来越重,抗性区域现有药剂防效和持效期效果不理想,因而双三氟虫脲受到国内关注。
01
产品简介
英文名称:bistrifluron
中文名称:双三氟虫脲
化学名称:N-[[2-氯-3,5-双(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2,6-二氟苯甲酰胺
分子式:C16H7ClF8N2O2
相对分子质量:446.679
CAS登录号:201593-84-2
结构式:
理化性质:原药为白色至灰白色粉状固体,熔点172~175℃,密度:1.605±0.06 g/cm3,蒸气压2.7×10-3mPa(25℃),K.lgP=5.74。Henry常数<4×10-2Pa·m3/mol,水中溶解度(25℃)≤0.03mg/L。其他溶剂中溶解度(25℃,g/L):甲醇33,二氯甲烷64,正己烷3.5。室温下,pH5~9时稳定。pK,9.58±0.46(25℃)。酸度系数(pKa): 8.43±0.46。
02
作用机理
双三氟虫脲属于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昆虫取食后(以胃毒为主)能抑制昆虫几丁质形成,影响内表皮生成,使昆虫不能顺利蜕皮而死亡。
03
应 用
应用作物:玉米、棉花、果树、蔬菜、茶叶等。
靶标害虫:鳞翅目害虫如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等;双翅目害虫如白粉虱、烟粉虱、木薯粉虱等。
开发剂型:10%双三氟虫脲SC悬浮剂、10%双三氟虫脲EC乳油、1%双三氟虫脲粉剂/片剂。
实验证明:以75~400g(a.i.)/hm2用量用于防治蔬菜和果树的绝大多数鳞翅目和粉虱害虫,对作物、天敌、人畜和环境高度安全。
04
登记情况
国内无登记。
韩国登记:
目前,双三氟虫脲开发最充分的是韩国,韩国登记有10%乳油和悬浮剂,登记靶标有蚜虫、白粉虱、苹果卷叶蛾、烟草蛾、斑叶天牛等
05
专利情况
1997年东部韩农在韩国、中国、美国、欧盟等9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基于双三氟虫脲在内的苯甲酰脲衍生物的专利,2016年将专利转让给了福阿母韩农株式会社。
专利名称:2-氯-3,5-二(三氟甲基)苯基苯甲酰脲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97196593.5
申请日:1997/06/25
失效日:2017/06/25
公开号:CN1225626A
当前专利权人:东部福阿母韩农(株)
摘要:本发明涉及新型对害虫表现出有效的生长阻滞活性的脲衍生物,它如式(Ⅰ)所示,其中A代表N或CH,X1和X2互相独立地代表氢、氟、氯或溴。
06
合成路线
以间二三氟甲基苯为起始原料,经硝化、还原、氯化、缩合等4步反应生成双三氟虫脲。合成路线如下:
注:反应涉及中间体:间二三氟甲苯(CAS:402-31-3)、3,5-二三氟甲基硝基苯(CAS:328-75-6)3,5-二(三氟甲基)苯胺(CAS: 328-74-5)、2-氯-3,5-二(三氟甲基)苯胺(CAS:201593-90-0)、2,6-二氟苯甲酰胺(CAS18063-03-1)、2,6-二氟苯甲酰异氰酸酯( CAS:60731-73-9)
07
复配推介
双三氟虫脲的作用机理决定了其杀虫效果较慢且对成虫的效果较差,并且主要为胃毒,直接反映效果较慢。实际应用中制剂需选择复配使用,防除鳞翅目害虫,选择与溴虫腈、甲维盐、多杀菌素、虫酰肼、甲氧虫酰肼、三氟甲吡醚、氯氟虫双酰胺、格力高及衍生物、唑虫酰胺及其衍生物、防除白粉虱时选择与呋虫胺、氟啶虫酰胺及其衍生物、烯啶虫胺、吡啶喹唑啉及其衍生物、螺虫乙酯、氟啶虫胺腈等
08
前景展望
双三氟虫脲作为一种绿色昆虫生长调节剂,目前仅在韩国、日本、印度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取得登记和推广,欧美地区福阿母韩农有计划在非农领域进行拓展推广,目前整体市场还较小。国内外市场其他苯甲酰脲类如虱螨脲、氟啶脲、氟铃脲、氟虫隆等具有较为全面的复配应用市场及性价比优势,双三氟虫脲在鳞翅目市场抢占份额的可能性较小。文献表明,双三氟虫脲对白粉虱特效,经查询在韩国也推广用于防治蚜虫、白粉虱等双翅目害虫,但笔者通过试验抗性区域的白粉虱,并未达到惊艳的地步,抗性区域还需进一步优化制剂如开发1701的复配或开发吡啶喹唑啉衍生物的复配制剂和验证实验数据。
合成方面目前反应涉及到的硝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涉及较多的危废,需开发固体酸或氮氧化物硝化技术和催化加氢还原技术。氯化反应以及异氰酸酯制备等高危反应可采用微通道反应器,提高安全性及收率。中间体2,6-二氟苯甲酰胺与虱螨脲、灭幼脲等公用中间体,供应稳定,且目前无专利壁垒。随着行业的内卷和洗牌,国内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会出现,届时具有完整苯甲线脲产业链的企业可以考虑双三氟虫脲的开发。
来源: 公众号:李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