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剂型加工是农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多数农药原药无法被直接用于农业生产,需要将其加工成具有特定形态以便于其运输存储、优化生物活性以及扩大使用范围和用途。农药剂型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防治效果、作物安全与环境健康。在众多剂型中,乳油、水乳剂和微乳剂因外观相似常被混淆,但它们的内在差异却决定了截然不同的田间表现。
1. 传统老将:乳油
乳油(EC)作为农药的传统剂型之一,长期以来在农药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乳油是将不溶于水的农药原药溶于苯类、醇类、酯类、酮类等有机溶剂中形成的透明均一液体。乳油最主要的特点是稳定性高和药效出色,大量的有机溶剂能够增强农药穿透害虫体壁和植物表皮的能力。但与此同时,其较高的有机溶剂使用量不仅可能对作物造成叶片灼伤而产生药害,还很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因此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对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乳油制剂带来的安全和环保问题越来越被重视。
2. 环保新星:水乳剂
水乳剂(EW)是在乳油的基础之上,为了改善其环保短板应运而生的一种液体剂型,通过助剂将溶解了原药的有机溶剂以小油珠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白色的水包油型制剂,相较于乳油,水乳剂的最大突破是大幅减少了有机溶剂用量(约降低70-90%),因此被称为″环保农药剂型″。但其更佳的环保性以其稳定性作为代价,水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油珠有自发聚集倾向。存放不当或配方不佳时,可能出现分层、沉淀甚至破乳。
3. 高端新秀:微乳剂
微乳剂(ME)是在水乳剂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是一种由水相和油相与大量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混合后自发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核心点在于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将分散相的尺寸控制在10~100 nm范围内,从而使水相和油相实现了纳米级的精妙平衡,均一透明的特点赋予其较好的应用性,且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也更加安全。但高端技术也伴随成本代价,高乳化剂用量使制剂成本显著增加,目前主要应用于果树、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此外其环保性也存争议——虽然减少了有机溶剂,但大量表面活性剂的环境行为尚不明确。
4. 三种剂型的综合比较
从配方组成、外观对比,三大剂型各具特色。乳油是将原药溶解于有机溶剂的均一透明液体,水乳剂和微乳剂均是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形成的油水分散体系,两者本质差异在于分散粒子的尺寸大小。三种剂型的配方也有所差异:
从理化特性和稳定性来看,三者之中乳油具有最强的稳定性,微乳剂次之,同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水乳剂稳定性相对较差。
从性能与药效来看,乳油由于其组成中有机溶剂含量高,因此对植物表皮和昆虫体壁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药效发挥较快;水乳剂组成中有机溶剂含量较低,药效相对较差;而微乳剂因其粒子的纳米属性,具有较强的靶标吸附和吸收传导能力,药效发挥快。
从安全性和环保性来看,尽管乳油药效出色,但其高有机溶剂含量容易产生药害风险和环境风险,水乳剂和乳油制剂相对来说更加安全绿色。微乳剂所使用的绿色溶剂较少,但需要大量表面活性剂维持体系,因此也存在一定的潜在环境风险。对于施药者来说,乳油所需要的安全防护条件更为苛刻。
从加工工艺来看,水乳剂/微乳剂与传统乳油的加工方式存在差异。乳油加工工艺较为简单,只需要将溶解后的有机溶剂体系与助剂进行混合均质,而水乳剂/微乳剂加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油水乳化分散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助剂配比和手段得到相对稳定的制剂体系。乳油加工工艺的要点在于溶剂、乳化剂的选择;水乳剂需要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乳化条件;微乳剂需要确定最佳助剂/水比例区域,以提高体系的稳定性。相对来说,乳油的加工工艺较水乳/微乳剂较为简单。
从质量控制指标来看,乳油、水乳剂和微乳剂均包含外观、含量、酸碱度、乳液稳定性、持久起泡性、冷/热储稳定性等指标,值得注意的是,乳油需要对其水分含量进行控制,而水乳剂和微乳剂本身组成中含有水,无需这一项指标的测试。此外由于水乳剂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需要调节一定粘度以保持稳定性,因此需要测定倾倒性指标。对于微乳剂来说,还需要对其透明温度范围进行检测,以及通过电镜确认纳米结构的完整性。
从应用场景来看,乳油适用性强、药效快,可广泛用于各类施药场景中,水乳剂和微乳剂更加安全绿色,适合用于花期/幼果期以及水源保护区;微乳剂药害风险低,具有纳米促渗功效,但经济效益较低,因此在水果、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上应用较多。对于储运条件简陋的情形,则更适合采用乳油或水乳剂,以保证储运过程中制剂的稳定性。
5. 三种剂型的前景展望
农药剂型的发展正朝着水基化、颗粒化、缓释化的方向迈进。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传统乳油将逐步被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环保剂型所替代。目前我国已禁止新增苯类溶剂乳油登记,2025年起将全面淘汰高风险乳油品种,未来将通过高浓度化和溶剂替代等手段促进乳油向低毒、高效、环保的发展。
水乳剂是现阶段平衡药效与环保的最优解,也是目前优先登记的剂型,正在逐步发展替代乳油。水乳剂环保性突出,安全性高,目前正在突破储存稳定性技术瓶颈(如抗冻融、防析水分层),未来随着高压均质工艺优化和生物基助剂应用,将在果蔬绿色种植及水源保护区加速普及,成为中短期主流剂型,最终向更先进的悬浮剂及纳米制剂过渡。
微乳剂凭借纳米增效、智能响应及环保潜力,将成为农药减量增效的核心载体。短期需突破成本与稳定性瓶颈,中长期将依托功能集成与绿色工艺,在果蔬茶园等高端场景率先普及,并逐步向大田作物拓展,引领农药进入″高效-精准-生态″三位一体的新时代。
来源: 公众号:宇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