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承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机枸杞生境优化与微生态调控植保新模式研究″围绕枸杞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需求,将枸杞蛀果蛾的发生规律与可持续防控技术作为重点研究内容,着力解决枸杞生产中蛀果蛾蔓延为害及防治难度大的″卡脖子″问题,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开展了枸杞蛀果蛾的光生物学习性及其诱捕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进展。
近年,在气候变化、灌溉模式、田间管理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枸杞蛀果蛾的为害情况呈现区域性、差异化发生的态势。据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锋研究员介绍,枸杞蛀果蛾,属鳞翅目,麦蛾科,是枸杞的专食性害虫,在宁夏一年发生3-4代,于1973年在中宁县首发为害,被害果达30%,1974年继续为害,在宁夏中宁县调查,被害枸杞七寸枝梢达10%~30%,之后,基本处于零星发生水平。枸杞蛀果蛾不仅以幼虫钻蛀枸杞花蕾或果实直接为害,还通过钻蛀枸杞结果枝条,使新发结果枝的嫩梢停止生长而严重影响结果量,造成减产并影响枸杞品质,进一步导致枸杞盛果期产量的下降。由于幼虫钻蛀为害过程及栖境场所隐蔽,整个生育期幼虫的虫体不容易被发现,基本只以成虫期暴露,而成虫活跃、个体小、飞翔敏捷、善于躲藏隐蔽,习性和栖境多样,生产上只见其为害状,却很少能看到成虫虫态,在田间很难观察到成虫,长期以来未能对其开展调查监测。因其不同时期的为害部位不同,为害方式又较为特殊,关键防控环节把握不准,防治虫态难以触及,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枸杞蛀果蛾的为害日趋严重,防控难度很大。
田间试验
近年来,随着枸杞的规模化连片单一种植和集约化管理,枸杞田间的小气候和枸杞蛀果蛾的生境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枸杞蛀果蛾为害程度逐渐上升,再度发生严重为害,演变成为枸杞上最重要的一类害虫。田间调查发现,其为害遍布宁夏枸杞产区,为害严重田块受害株率达50%以上、单株枝条受害率在30%以上。当前,随着枸杞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进程的加快,枸杞蛀果蛾的为害继续加重,为害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已蔓延至甘肃、新疆、青海等枸杞产区,成为国内各大枸杞主产区为害最严重、最难防治的害虫。
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研究新颖可替代、防控效果更好、对生态环境更友好、劳动强度更低、可操作性更强的新技术,进而形成综合防控技术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求。
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承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机枸杞生境优化与微生态调控植保新模式研究″,根据枸杞蛀果蛾在枸杞全生育期为害隐蔽但成虫期暴露的发生特点,以成虫虫态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开展了成虫的光行为学特性研究与示范,为枸杞蛀果蛾低碳、高效、生态可持续防控探索出了新的技术途径。

枸杞蛀果蛾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旬开始出现,确定越冬代成虫的羽化始期和盛期,是判断越冬代成虫产卵和第1代幼虫为害期的重要依据。为掌握枸杞蛀果蛾成虫的种群动态并进行有效防控,在多年研究基础上,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制了便携悬挂式太阳能光控诱虫装置,在解决了诱虫光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诱捕效率,又深入开展了不同色泽捕虫材质对枸杞蛀果蛾成虫的诱捕效果试验研究,使整个装置得到了优化改进。通过对枸杞蛀果蛾越冬代成虫的羽化期及其种群发生动态的监测研究,为越冬代成虫发生期的及时防控、有效减少全年发生基数、最大程度降低危害损失提供了技术依据。
试验效果
采用此项技术,只需于成虫发生期来临前,按要求在田间布置好诱虫装置,成虫发生时则纷纷被捕获,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前提下,阻止了成虫的后续产卵为害。与以往化学农药防治措施相比,具有害虫不产生抗药性、提高靶标精准性和对生态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农业农村部公布最新检疫性病虫″地图″,红火蚁、稻水象甲等的防控态势仍显严峻
7月16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了最新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一、整体概况涵盖范围:共32种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涵盖昆虫(9种)、线虫(5种)、细菌(7种)、真菌(6种)、病毒(4种)、杂草(1种)。分布范围:涉及全国所有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红火蚁分布最广(13省703县
2025-07-3110
迁飞性害虫与台风病害成最大变数,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预计8.8 亿亩次中等至偏重发生
根据目前病虫发生基数、玉米长势和栽培管理措施,结合未来天气条件综合分析,全国农技中心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中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粘虫、甜菜夜蛾等迁飞性害虫对玉米生产威胁大,大斑病、南方锈病、穗腐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危害盛期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一、发生趋势预计2025年全国玉
2025-07-2539
中晚稻病虫害趋势预报:9.1亿亩次偏重发生,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成防控重点
7月16—17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南怀化召开2025年全国秋粮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组织水稻主产区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综合当前病虫发生基数、寄主作物栽培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会商分析了下阶段发生趋势。预计2025年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1亿亩次,虫害发生面
2025-07-2535
″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 两大入侵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效果显著
近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农业入侵生物扩张蔓延机制与高效防控技术研究″项目组在新疆昌吉与和田成功组织召开″马铃薯甲虫和苹果蠹蛾区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示范现场评价暨防控技术培训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保护检疫站、新疆农业大学等单位60余名领导
2025-07-2238
吡唑醚菌酯、四氯虫酰胺等药剂被推介防控南方锈病、穗腐病等玉米中后期病虫害
受秸秆粗放还田、密植栽培、高温多雨、台风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玉米南方锈病、穗腐病、穗期蛀食性害虫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制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品质改善的重要因素。为加强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促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玉米生产安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定了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一、防控策略玉米南方锈
2025-07-0971
草地螟一代幼虫开始在内蒙古西部局地危害,警惕内蒙古局地集中迁入危害
今年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总体偏晚、区域差别大,盛发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目前大部地区田间蛾量偏低,但内蒙古局部田间蛾量偏高;一代幼虫仅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生。结合未来10天以及7月气象条件分析,预计下阶段发生重点区域以降水、寄主和生境适宜的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等地为主,且不排除跨区域甚至跨境迁入
2025-06-20135
全国农技中心:警惕棉蚜危害成灾,推荐双丙环虫酯、氟啶虫胺腈等药剂防治
当前新疆大部分棉花进入蕾期,生育期早于往年。根据新疆各地病虫测报站监测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当前,棉蚜中心株正处于扩散阶段,发生呈快速上升趋势,单株蚜量明显高于上年同期,扩散期较上年偏早。根据当前发生动态,随着近期的高温天气,预计棉蚜会迅速扩散蔓延,发生面积1300万亩,总体呈中等发生态势,阿克苏、喀
2025-06-20135
为防止亚洲锈病蔓延,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启动90天大豆休耕期
外媒6月9日消息:6月8日起,巴西最大大豆产州马托格罗索将启动为期90天的大豆休耕期,禁止农地出现任何活体大豆植株(包括自生苗),以防亚洲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传播。 据悉,该措施由巴西农业部规定,并由马托格罗索州农业防疫机构(Indea)负责全州监督,州农业联合会(Famato)协助确保农户合规。亚洲锈
2025-06-11180
2025年早稻″两迁″害虫迁飞为害,同时稻瘟病和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流行
根据当前病虫发生基数、水稻品种抗性、栽培情况和气象条件等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早稻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47亿亩次。其中,水稻二化螟在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大发生;″两迁″害虫、纹枯病、稻瘟病全国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其他病虫害偏轻发生。一、发生趋势二化螟在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大发生,
2025-06-0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