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迁飞性害虫与台风病害成最大变数,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预计8.8 亿亩次中等至偏重发生

2025-07-25 17:35400

根据目前病虫发生基数、玉米长势和栽培管理措施,结合未来天气条件综合分析,全国农技中心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中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粘虫、甜菜夜蛾等迁飞性害虫对玉米生产威胁大,大斑病、南方锈病、穗腐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危害盛期7月下旬至9月中旬。


一、发生趋势


预计2025年全国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发生8.8亿亩次,发生程度接近去年,其中虫害发生6.0亿亩次,病害发生2.8亿亩次。


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西南、华南、江南夏播和秋播玉米,云南、广西、广东等周年繁殖区偏重发生,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偏轻至中等发生,黄淮、西北局部地区偏轻发生,华北点片发生,中后期发生2000万亩。


三代和四代棉铃虫在黄淮海、东北局部、西北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块发生风险高,中后期发生8000万亩。


三代粘虫总体中等发生,在黄淮、华北和东北局部田块会出现高密度危害;中后期发生3000万亩。


玉米螟在华北、西南大部地区偏轻发生;黄淮、东北局部中等发生,二代、三代累计发生2.1亿亩次。


甜菜夜蛾除危害玉米外,也危害大豆、花生、棉花、甘薯等作物,在黄淮海地区偏重发生;中后期发生面积4000万亩。


大斑病在东北局部偏重发生,黄淮海、西南地区中等发生;中后期发生7000万亩。


南方锈病在黄淮海地区总体中等发生,台风登陆地区不排除偏重以上流行的可能;中后期发生5000万亩。


穗腐病在黄淮海、东北、西南、西北等各玉米产区发生普遍,大部中等发生,局部穗部害虫发生严重区域可达偏重发生;中后期发生面积4000万亩。


小斑病在黄淮、西南大部中等发生;中后期发生3600万亩。


褐斑病在黄淮海地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中后期发生3000万亩。


灰斑病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中等发生;中后期发生3000万亩。


此外,双斑萤叶甲、叶螨、蚜虫以及茎腐病、弯孢叶斑病、纹枯病、北方炭疽病、白斑病等病虫害也将造成一定为害。


二、预报依据


(一)粘虫、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害虫基数偏高


截至7月17日,草地贪夜蛾在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和西北18个省份、538个县区发生1911万亩,同比减少39个县区、124万亩。当前发生仍以长江以南为主,总体程度轻于近年同期;经防控,大部地区虫量在百株10头的防治指标以下,但云南泸水、耿马、广南、临翔、芒市、腾冲、陇川、澜沧,广东高州、惠阳区,四川万源等地百株虫量超过50头。


截至7月17日,二代粘虫在西北、黄淮、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地发生2027万亩,比2022—2024年发生面积平均值增加80%;发生程度略重于上年和常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局部出现高密度集中危害,超过防治指标面积10万亩,局部最高百株虫量超过100头。目前,二代粘虫危害已基本结束,各地残虫量大多低于1头/m2。各地监测点近期二代成虫量仍未出现突增,蛾峰晚于去年同期。


6月—7月上旬,棉铃虫在华北和东北局部玉米田、大豆、花生田偏重发生。其中,河北玉米田一般百株虫量2—6头,平山最高11头;辽宁大连普兰店大豆田危害株率在15%左右,花生田百株虫量7—8头。目前,二代危害基本结束,但局部大发生田块存在一定残虫量。


甜菜夜蛾在黄淮海地区局部重发,一般百株虫量1—8头,河北局部地块虫量偏高,玉米田最高150头/百株,大豆田最高90头/百株,花生田最高28头/穴,高于上年同期。


玉米螟一代幼虫平均百株虫量,主产区大部百株虫量10头以下,局地最高80头,被害株率5%以下。


进入7月份降水增多,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等叶部病害开始陆续发生,玉米大斑病平均病株率1%—3%、最高14%,褐斑病病株率3%以下。


(二)玉米生育期和种植方式适宜病虫发生


玉米大面积连片种植,且采取免耕浅耕、密植、秸秆还田等栽培措施,利于菌源虫源积累和发生。目前,北方春玉米多处于喇叭口期至抽雄期,黄淮海等地夏玉米多处于拔节期,不同生育期玉米交错种植,适宜草地贪夜蛾种群繁殖和辗转为害。玉米种植密度加大,中后期植株高大、田间郁闭程度高,有利于南方锈病、大斑病、褐斑病等流行性病害发生,部分管理粗放、杂草多的地块利于粘虫产卵为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利于棉铃虫、甜菜夜蛾、叶螨、双斑萤叶甲等多食性害虫转移为害。


(三)气象条件对大部地区玉米病虫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盛夏(7—8月),东北地区中南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黄淮东部、江南东部、华南、西北地区东北部、新疆南部等地降水偏多2—5成,有利于草地贪夜蛾、粘虫等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发生;新疆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降水偏少2—5成,对棉铃虫、双斑萤叶甲、叶螨、蚜虫等喜旱性害虫发生危害有利。8月,预计有2—3个台风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台风强度接近常年,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有1个台风影响长江以北地区,有利于南方锈病在长江以南地区的流行以及北上传入黄淮海玉米主产区。


来源: 全国农技推广网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农业农村部公布最新检疫性病虫″地图″,红火蚁、稻水象甲等的防控态势仍显严峻
7月16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了最新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一、整体概况涵盖范围:共32种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涵盖昆虫(9种)、线虫(5种)、细菌(7种)、真菌(6种)、病毒(4种)、杂草(1种)。分布范围:涉及全国所有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红火蚁分布最广(13省703县

2025-07-3110

中晚稻病虫害趋势预报:9.1亿亩次偏重发生,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成防控重点
7月16—17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南怀化召开2025年全国秋粮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组织水稻主产区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综合当前病虫发生基数、寄主作物栽培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会商分析了下阶段发生趋势。预计2025年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1亿亩次,虫害发生面

2025-07-2535

″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 两大入侵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效果显著
近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农业入侵生物扩张蔓延机制与高效防控技术研究″项目组在新疆昌吉与和田成功组织召开″马铃薯甲虫和苹果蠹蛾区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示范现场评价暨防控技术培训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保护检疫站、新疆农业大学等单位60余名领导

2025-07-2238

吡唑醚菌酯、四氯虫酰胺等药剂被推介防控南方锈病、穗腐病等玉米中后期病虫害
受秸秆粗放还田、密植栽培、高温多雨、台风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玉米南方锈病、穗腐病、穗期蛀食性害虫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制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品质改善的重要因素。为加强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促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玉米生产安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定了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一、防控策略玉米南方锈

2025-07-0971

草地螟一代幼虫开始在内蒙古西部局地危害,警惕内蒙古局地集中迁入危害
今年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总体偏晚、区域差别大,盛发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目前大部地区田间蛾量偏低,但内蒙古局部田间蛾量偏高;一代幼虫仅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生。结合未来10天以及7月气象条件分析,预计下阶段发生重点区域以降水、寄主和生境适宜的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等地为主,且不排除跨区域甚至跨境迁入

2025-06-20135

全国农技中心:警惕棉蚜危害成灾,推荐双丙环虫酯、氟啶虫胺腈等药剂防治
当前新疆大部分棉花进入蕾期,生育期早于往年。根据新疆各地病虫测报站监测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当前,棉蚜中心株正处于扩散阶段,发生呈快速上升趋势,单株蚜量明显高于上年同期,扩散期较上年偏早。根据当前发生动态,随着近期的高温天气,预计棉蚜会迅速扩散蔓延,发生面积1300万亩,总体呈中等发生态势,阿克苏、喀

2025-06-20135

为防止亚洲锈病蔓延,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启动90天大豆休耕期
外媒6月9日消息:6月8日起,巴西最大大豆产州马托格罗索将启动为期90天的大豆休耕期,禁止农地出现任何活体大豆植株(包括自生苗),以防亚洲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传播。   据悉,该措施由巴西农业部规定,并由马托格罗索州农业防疫机构(Indea)负责全州监督,州农业联合会(Famato)协助确保农户合规。亚洲锈

2025-06-11180

2025年早稻″两迁″害虫迁飞为害,同时稻瘟病和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流行
根据当前病虫发生基数、水稻品种抗性、栽培情况和气象条件等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早稻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47亿亩次。其中,水稻二化螟在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大发生;″两迁″害虫、纹枯病、稻瘟病全国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其他病虫害偏轻发生。一、发生趋势二化螟在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大发生,

2025-06-0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