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群聚是蝗灾暴发的核心因素。这些农业害虫为何会″集结″?202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团队发现,蝗虫的群聚依赖于一种化学信号——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但是,这种化学信号是如何合成的尚不清楚。
现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团队与北京大学雷晓光团队合作,揭示了其背后的合成机制,鉴定出关键合成酶并开发出特异性抑制剂,首次实现对蝗虫群聚行为的精准化学调控,为全球农业害虫绿色防控提供了革命性策略。相关研究2025年6月25日发表于《自然》。

蝗虫群聚信息素4VA的生物合成解码与操控
打开蝗虫群聚″黑箱″
当蝗灾发生时,成千上万的蝗虫总是集群而来,遮天蔽日,危害植物。
但事实上,蝗虫并非生来就是群居状态。通常,人们看到的是散居的绿色蝗虫,它们相对温和,危害不大。然而,当蝗虫聚集在一起,种群密度较高时,它们的体色会逐渐变成黑棕色,迅速繁殖,并吸引周围的同类加入,飞快吞食所经过地区的农作物和其他植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成群的蝗虫很难治理,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能否通过生物手段不让蝗虫集群,从而控制蝗灾呢?2020年,康乐团队发现4VA会引起蝗虫聚集后,为这一想法提供了实现路径。
然而,这种信息素如何在蝗虫体内合成、为何仅群居型蝗虫能产生该物质仍是未解之谜。
此次研究中,合作团队通过稳定同位素标记实验,首次绘制出4VA的合成″路线图″。当一只蝗虫在吞食植物时,其群聚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就开始了。它会吸收植物的氨基酸苯丙氨酸,历经肉桂酸、对羟基肉桂酸,随血淋巴扩散转化为4-乙烯基苯酚(4VP),最终在甲基转移酶——4VPMT1和4VPMT2(以下简称4VPMTs)的催化下生成4VA。
值得关注的是,蝗虫可直接从植物中获取前体物质,仅需两步反应即可合成信息素,展现出高效节能的进化策略。
简单地说,康乐表示,蝗虫这种″借植物原料,造‘集结’信号″的合成策略,极大提高了蝗虫的信息素合成效率。
精准调控″分子开关″
研究团队发现,散居与群居蝗虫的区别,关键在于4VP到4VA的甲基化步骤。群居型蝗虫体内4VPMTs的表达量随种群密度升高而激增,犹如分子开关,控制4VA的释放。当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这两种酶的表达后,群居蝗虫显著向散居转变。

群居蝗虫(右)与散居蝗虫对比
以此为靶点,他们设计筛选出小分子抑制剂4-硝基苯酚(4NP)——其与酶的结合亲和力比天然底物4VP更高,能竞争性占据活性位点,在0.1纳摩尔的极低浓度下即可抑制4VA合成。
实验显示,饲喂喷洒4NP的麦苗后,群居蝗虫的4VA释放量显著下降,群聚行为显著向散居行为转变。与此类似,即使对散居蝗虫进行群聚化处理,4NP仍能阻断其向群居转变。
″这相当于给蝗虫群聚行为装上了‘智能刹车’。″ 雷晓光比喻说,4NP作为底物类似物,与4VPMTs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既能干扰4VA的合成通路,又能避免干扰其他代谢通路时产生的脱靶效应。
开创害虫防控新路径
昆虫信息素作为维系昆虫种内协同与种间互作的核心化学纽带,其功能机制的深度解析与创新应用,始终是害虫绿色防控领域的前沿焦点与攻坚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吴孔明评价称,该系列研究不仅填补了昆虫化学通信合成机制研究与靶向调控的重要空白,更开创了″以生物信息流为靶点″的害虫防控新路径,标志着害虫防控迈入″智能调控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福指出,其″结构解析—机制阐明—药物设计—功能调控″的全流程创新范式,具有广泛借鉴意义。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表示,蝗虫利用植物代谢产物合成信息素的″取巧″策略,为理解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干扰害虫化学通信而非直接毒杀,实现精准、绿色防控,为害虫治理开辟了全新路径。下一步,团队希望开发出能够抑制蝗虫群聚信息素的更多候选化合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110-y
来源: 中国科学报
首个省级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新疆启动建设
8月7日,新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启动会暨学术交流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标志着全国首个聚焦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进入建设阶段。该中心将为守护新疆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注入强大科技动能。作为新疆气象局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布局,该中心由新疆农业气象台牵
2025-08-1221
玉米白斑病8月中下旬进入为害盛期!云南辽宁需重点防范
玉米白斑病是近年来新发突发的玉米叶部病害。该病通常在抽雄吐丝期发病,初期在玉米叶片上出现豌豆大小水渍状褪绿病斑,随后病斑逐渐变为白色或灰白色,常被误认为除草剂药害斑;后期病斑可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萎,整株枯死,进而引起玉米早衰、果穗发育不良,一般产量损失10%—50%,严重时可致绝收。近5年来,我国玉米产
2025-08-1123
8月玉米病虫害预警:台风强降雨叠加,粘虫东北点片重发,南方锈病黄淮海流行风险高
7月中下旬以来,华北中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黄淮中部、东南沿海、华南、江南、西南东部等地遭遇大范围强降雨,黄淮南部、江淮江汉和江南北部持续高温干旱;近期第8号台风″竹节草″登陆后向西偏北方向进入安徽东部,华东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受极端天气影响,粘虫、南方锈病等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为害呈现不均匀分布,结合8
2025-08-0454
农业农村部公布最新检疫性病虫″地图″,红火蚁、稻水象甲等的防控态势仍显严峻
7月16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了最新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一、整体概况涵盖范围:共32种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涵盖昆虫(9种)、线虫(5种)、细菌(7种)、真菌(6种)、病毒(4种)、杂草(1种)。分布范围:涉及全国所有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红火蚁分布最广(13省703县
2025-07-3176
迁飞性害虫与台风病害成最大变数,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预计8.8 亿亩次中等至偏重发生
根据目前病虫发生基数、玉米长势和栽培管理措施,结合未来天气条件综合分析,全国农技中心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中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粘虫、甜菜夜蛾等迁飞性害虫对玉米生产威胁大,大斑病、南方锈病、穗腐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危害盛期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一、发生趋势预计2025年全国玉
2025-07-25100
中晚稻病虫害趋势预报:9.1亿亩次偏重发生,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成防控重点
7月16—17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南怀化召开2025年全国秋粮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组织水稻主产区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综合当前病虫发生基数、寄主作物栽培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会商分析了下阶段发生趋势。预计2025年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1亿亩次,虫害发生面
2025-07-2597
″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 两大入侵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效果显著
近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农业入侵生物扩张蔓延机制与高效防控技术研究″项目组在新疆昌吉与和田成功组织召开″马铃薯甲虫和苹果蠹蛾区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示范现场评价暨防控技术培训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保护检疫站、新疆农业大学等单位60余名领导
2025-07-2295
吡唑醚菌酯、四氯虫酰胺等药剂被推介防控南方锈病、穗腐病等玉米中后期病虫害
受秸秆粗放还田、密植栽培、高温多雨、台风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玉米南方锈病、穗腐病、穗期蛀食性害虫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制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品质改善的重要因素。为加强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促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玉米生产安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定了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一、防控策略玉米南方锈
2025-07-09119
草地螟一代幼虫开始在内蒙古西部局地危害,警惕内蒙古局地集中迁入危害
今年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总体偏晚、区域差别大,盛发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目前大部地区田间蛾量偏低,但内蒙古局部田间蛾量偏高;一代幼虫仅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生。结合未来10天以及7月气象条件分析,预计下阶段发生重点区域以降水、寄主和生境适宜的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等地为主,且不排除跨区域甚至跨境迁入
2025-06-2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