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采购

  • 发布采购
  • 管理采购

发供应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政策扩面提速,市场群雄逐鹿:中国转基因产业化驶入快车道

   2025-09-25 40
导读

近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第947号公告,批准了华皖763D等96个转基因玉米品种以及交育1号GS等2个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审定。这些品种的审批,标志着中国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审定工作进一步深入,且加快了市场化步伐。随着转基因品种的日益增多,预计2025年后,160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将进入市场,推动中国玉米产业的革新。三年三步走,

近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第947号公告,批准了华皖763D等96个转基因玉米品种以及交育1号GS等2个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审定。这些品种的审批,标志着中国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审定工作进一步深入,且加快了市场化步伐。随着转基因品种的日益增多,预计2025年后,160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将进入市场,推动中国玉米产业的革新。


三年三步走,转基因作物逐步普及


中国是全球范围内目前唯一采取逐年试点种植计划、逐步推进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国家。该计划在启动之初便明确了″三年三步走″的实施路径,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展开。从2021年开始,转基因作物的试点种植以严格管控的方式展开,试验面积约1150亩;2022年,试点面积扩展至80000亩;到2023年,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覆盖了五个省份的20个县,总面积达到400万亩。

QQ20250925-100815.png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转基因产业化扩面提速″,在此政策推动下,今年转基因作物种植已扩展至8个省份,面积约1065万亩;2025年,转基因玉米将进一步开拓更多区域市场。目前全国已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四川、云南、广西、甘肃、江苏等十三个省份获准种植转基因玉米,其中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全省开放。预计2025年种植面积约3100万亩,2026年常规化种植规模有望突破8000万亩,逐步实现″农民会种、政府会管、企业会推″的常态化种植目标。


百家争鸣:国内转基因领域迅速崛起


目前中国对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安全审批已进入加速阶段。从2019年底首次发放主要粮食作物转基因安全证书开始,到2024年底,全国已经批准了35个转基因安全证书,其中玉米25个、大豆10个。从性状分布来看,当前获得审批的转基因玉米主要集中在抗虫和耐除草剂等功能性状上。


QQ20250925-100856.png

QQ20250925-100918.png


在产业化推进中,一批企业已展现出核心力量。大北农生物、杭州瑞丰、北京粮元、中国种子集团等公司分别获得4张、5张、3张和5张安全证书,凸显其较强的研发产出与行业影响力;转基因研发先行者奥瑞金持续投入,获得高油酸玉米安全证书,后又获得BBL-2性状安全证书;具备农化背景的青岛清原亦成功获批首张转化体安全证书,北交所公司颖泰生物旗下科稷达隆,斩获首个转基因玉米转化体安全证书。整体来看,国内生物育种领域已形成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技术路线竞相发展的″百花齐放″格局。


160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谁主沉浮?


在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方面,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并取得了显著突破。截至目前,已有37家种业公司获得转基因玉米品种的生产经营许可。申请主体构成上,共有 66家单位提交申请,其中种业公司56家、科研院所10家;其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申请数量最多,达15个。从选育主体来看,共有 69家单位参与品种申请,种业公司65家、科研院所4家,北京联创种业与中国种子集团并列第一,各提交10个申请。


QQ20250925-101007.png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技术企业在品种审定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 大北农生物为代表,其″丰脉″转化体已被 95个玉米品种采用,覆盖率高达 59.37%,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其他企业中,杭州瑞丰、北京粮元、先正达(中种)、隆平生物和国丰生物的转化体也分别应用于37个、18个、7个、2个和1个品种。可以预见,″丰脉″转化体的广泛应用,正深刻重塑国内转基因玉米的市场格局。


QQ20250925-101021.png


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转基因产业化正在提速。2025年,品种审定已从依托传统底盘品种,转向市场主流大品种,标志着产业化进入新阶段。


QQ20250925-101052.png


目前,已有 19个省份的企业和科研单位成功通过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区域从东北、黄淮海、西南,进一步扩展到西北。尤其西南区被细分为中低海拔和中高海拔,体现出审定对生态适应性的精准考量。值得关注的是,坊间流传的″只有亿元资质 A 证企业才能参与″的说法被打破。本批次已有 17家 B 证企业参与,未来还将有更多公司获得 G 证资质。与此同时,生物育种玉米绿色通道已开通,首批5家企业完成备案,为优质品种加速落地提供通道。


但挑战依然存在:一方面,中国尚缺乏完全原创的转基因产品,新一代研发与产业化仍需突破;另一方面,当前性状集中在抗虫、耐除草剂,尚未覆盖高温、穗粒腐病等更复杂问题。虽然已有160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获审定,但真正能走向大规模市场的仍是少数。转基因产业化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随着政策支持、区域扩展和企业积极参与,未来几年将是转基因玉米真正走向规模化、常规化的关键窗口。


中国转基因玉米产业正迎来历史性转折点


随着第947号公告发布,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行业竞争逻辑正从"资质博弈"向"品种为王"转变。目前中国转基因玉米产业仍处于"S曲线"起步阶段:2025年预计种植面积约3100万亩,市场渗透率仅5%,远低于美国92%的水平;在性状研发上,国内刚实现第一代抗虫耐除草剂产业化,与北美第三代复合性状存在8-10年代差。面对5-7年的关键窗口期,产业亟需以"速度"换"代差"。


未来市场竞争将呈现三阶段演进格局:2025-2027年聚焦"有无之争",核心在于安全证书获取效率;2027-2029年进入"底盘品种"竞争,传统育种实力成为关键;2030年后将迈向"新性状+新品种"整合创新阶段。基因编辑技术凭借研发周期短、监管门槛低、公众接受度高等优势,将在抗逆性、品质改良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预计2026年前转基因技术主导市场,2027-2030年形成双技术并行格局,最终走向融合发展的"设计育种"时代。


面对"国际追赶+品种迭代+技术革新"的三重挑战,产业链各环节需精准定位:种业公司应加快构建复合性状产品矩阵,生物技术企业要突破原创性状研发,种植户需优选经过多区域验证的稳产品种,政府层面要完善监管体系与科普宣传,投资机构可重点关注具备"转化体+底盘品种+基因编辑"综合能力的龙头企业。


第 947 号公告只是发令枪,真正的竞赛是″国际代差追赶+国内三部曲淘汰+编辑技术换道″的三重马拉松;谁能同时握有″转化体矩阵+底盘大品种+编辑工具包″,谁就是下一个″中国版孟山都″。


来源: 公众号:智种网NOVOSEED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r1688.com/news/show-178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744811595@qq.com。
 
更多>同类资讯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7834862058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7834862058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