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唐浩平
近期正值小麦种衣剂销售铺货旺季,然而无论是种衣剂还是小麦种子市场,均感受到明显的寒意。去年至今,部分区域小麦、玉米受极端天气影响,产量大幅下滑,不少种植户损失严重。加之粮价持续低迷,农户购买商品小麦种的积极性进一步减弱,多数转向使用自留种。与此同时,小麦种衣剂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因多重因素影响,价格战已呈白热化状态。对销售商而言,以往小麦种衣剂是下半年的重要利润来源,如今却显得有些″鸡肋″。
与产品结构多元化的农药企业相比,小麦种子企业(种业)面临的挑战可能更为严峻。尽管有行业专家提出应对建议:″种子企业应加强研发,选育和推广适应极端气候的新品种,特用小麦、彩色小麦等将是未来产业增长的关键。″但在当前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对许多种企来说,加大研发投入并非易事,更何况选育一个全新品种本就非一朝一夕可成。
那么,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如何破局突围?或许,在种子出厂前进行包衣处理,正是打破当前僵局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前渠道种衣剂价格战激烈,恰是种业介入种子包衣的最佳时机:
其一,以往经销商和零售店依靠销售小麦种衣剂获取可观利润,如今利润空间大幅收缩,加上拌种环节的投入,很多人感到销售种衣剂既费力又不经济。相比之下,经包衣处理的种子,经销商和零售店只需适当溢价即可销售,因此现阶段推广出厂即包衣的种子,更容易被渠道接受。
其二,种业通过大包装集中采购所节约的成本,可部分反哺经销商与零售店的利润,再结合精量播种技术,农户在不增加亩种子成本的前提下,仍可满足各方合理的利润诉求。对经销商和零售店而言,也规避了自行拌种的劳动强度与潜在风险。而对农户来说,则是在成本未增的前提下,享受到了更优的产品(种子+种衣剂)组合。
对种业而言,推进种子包衣同样收益显著:
第一,近年来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低温冻害、干旱、干热风、病虫害等。虽然选育高抗品种是根本出路,但育种周期长、变数大。通过种子包衣提升 plant health 水平——增强抗逆性、防控前期病虫害,相比选育高抗品种更为经济高效。
第二,种子包衣属于精准施药。种业最清楚自家品种的特性与潜在缺陷,基于品种特性定制包衣方案,是包衣技术应用的更高阶形态。针对不同品种精准施用包衣剂,可最大限度发挥小麦品种潜力,同时也有利于品种的市场推广。
种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可能来自于包衣过程带来的不确定性。但与包衣所带来的销量增长机遇相比,这类风险总体可控。在小麦主产区的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期极端天气发生频率较低;加之小麦种子耐药性较强,本身包衣风险不高。此外,小麦种衣剂技术经多年积累已相当成熟,若与国内正规一流农药企业合作,风险几乎可忽略。包衣种子的推广过程中,种企与药企联合开展宣传,往往能实现更高效率。
种子包衣为推广精量播种保驾护航
何为精量播种?
精量播种是指借助机械将作物种子按栽培要求,以固定行距、株距和深度精准播入土壤的现代农业技术。该技术将传统″大肥、大水、大播量″的高产栽培模式,升级为″足肥、足水、适宜播量″的更高产高效模式。与传统方式相比,精量播种具有省种、提质、充分利用地力等优势,可确保出苗均匀、生长一致,有助于提高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
玉米是目前推广精量播种技术最为成熟的大田作物之一,实现了从每穴2-3粒向单粒播种的转变。2021年国家出台玉米单粒播种子质量标准,进一步规范了精播技术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种衣剂发挥了关键作用:提高成苗率、促进萌发、保障苗齐苗壮、增强抗逆性,尤其春播区预防低温烂种,将成苗率提升至95%以上。因此,当前玉米种子普遍按粒销售,每亩植株数量依品种和区域调整在5000–6000株之间。单粒播种不仅显著提升种子价值,也推进了播种机械化,省去人工间苗定苗环节,大幅节约用种量与制种面积。
小麦如何推广精量播种?
目前,农户确定小麦亩播种量多依赖经验,随意性较强。提到精量播种,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减少播量″。的确,精播通常会降低用种量,但其根本目标是科学设定合理亩株数。具体播量需经严格田间试验论证,种业企业可主动开展相关研究,筛选最佳方案。
另外,若包衣种子滞销转为库存,对种业来说处理难度较高——该问题在玉米包衣种子领域同样存在,但已形成较成熟的应对机制。针对小麦,种业可联合代理商、农药企业,通过与种植大户开展订单农业,降低产品滞销风险。
作为推动精量播种的关键措施之一,种衣剂应优选一流产品与包衣方案,绝不能为降低成本而流于表面″上色″。目前,大型自动化包衣设备已相当成熟,国内多家农药企业在服务种业方面也积累深厚经验。可以说,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来源: 公众号:平说种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