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最早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明确提出,会议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随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部署″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5年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
推动零碳园区建设意义深远而重大。首先,从空间载体的核心功能来看,园区是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重要聚集区和承载地。随着″企业入园″趋势的强化,大量工业企业选择落户于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这使得园区成为能源消耗密集和碳排放集中的关键区域。推动园区实现低碳乃至零碳转型,直接决定中国的双碳进程。成为我国绿色增长的核心引擎。
没有零碳园区就缺少地方招商抓手,就失去了抢占绿色发展新高地的主动权。
零碳园区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正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模式创新驱动绿色经济增长。我们简单解析其核心发展路径与影响:
1. 国家政策重点任务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纳入年度重点任务,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国家发改委已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推动从试点向标准化推广。
2. 园区转型的迫切性
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工业总产值80%以上,同时也是碳排放主要源头(占工业总排放量约60%)。率先实现园区碳中和,是啃下″双碳″目标″最硬骨头″的关键。
3. 能源系统重构:绿电直供与多能互补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1)本地风电、光伏供应80%能源,20%通过电网交易绿电,实现100%零碳能源;
2)配套物联网智能系统动态调控电力需求,吸引宁德时代等企业形成电池产业链集群,每年减少碳排放数千万吨,创造数万绿色岗位。
• 盐城特色路径:
三大园区差异化发展:射阳港(绿电+新型电力系统)、大丰港(绿电+氢能)、滨海港(绿电+冷能),避免同质化竞争。
4. 产业与能源协同:绿色产业链闭环
• ″以绿制绿″模式:
如鄂尔多斯利用风光资源生产光伏板、锂电池,形成″新能源生产→消纳→再生产″闭环,产品获国际″零碳标签″,突破欧盟碳壁垒。
• 传统产业转型:
云南楚雄零碳园区引入远景能源生产风机叶片,年供绿电31.2亿度,减少碳排放167万吨,并推动区域钢铁、化工企业氢能炼钢改造。
5. 数字化与智慧管理
• 能碳管理平台:
1)苏州工业园″能源大脑″实时监测碳排放,支撑碳交易与绿色金融;
2)合肥阳光电源通过数字化系统优化光伏、储能调度,年发电超600万千瓦时,目标2028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
强力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增长
1. 培育新质生产力
零碳园区催生氢能、储能、碳捕集(CCUS)等新技术应用,如青岛中德生态园通过″四流合一″(能源流、数据流、信息流、碳追溯流)提升能效超80%。
2. 提升国际竞争力
企业依托零碳园区降低产品碳足迹,如江苏盐城外贸产品因″零碳标签″畅销海外,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
3. 区域经济新动能
1)鄂尔多斯从煤城转型为绿能装备制造中心,远景集团将其模式复制至西班牙、法国,输出全球;
2)云南楚雄、四川等地通过零碳园区吸引绿色投资,发展绿氢、光伏等千亿级产业。
未知的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
1. 投资与回报平衡
1) 问题:初期投入大(如储能技术未完全市场化);
2)创新:天津经开区共享储能电站、浙江绿电聚合交易降低中小企业成本。
2. 产业链协同难题
1) 问题:企业减排步调不一,碳足迹管理难;
2)对策:建立园区减排联盟,如苏州工业园通过碳普惠机制激励协同。
3. 标准与核算体系缺位
1)问题:碳排放核算范围不统一(非CO₂气体、交通排放常被忽略);
2)进展:全国4地已出台地方标准(如内蒙古、雄安新区),推动制定国家指南。
未来趋势
技术规模化:氢能、先进储能、CCUS将成为园区标配;
模式创新:″绿电制氢+绿电智算″″虚拟电厂″联动区域能源系统;
全球输出:中国零碳园区模式(如远景鄂尔多斯项目)入选达沃斯论坛案例,正向东南亚、中东推广。
零碳园区通过″能源清洁化+产业高端化+管理智能化″三位一体,正成为绿色增长的核心引擎。其成功依赖于政策精准支持、技术成本下降及跨企业协同,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标准建设与金融创新(如绿色债券、碳金融),以实现从″单点示范″到″全域零碳″的跨越。零碳园区成为绿色增长的新引擎。
来源: 江苏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