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这一重磅文件为智慧农业按下加速键,传统农业的深刻变革即将到来。
这份文件不仅描绘了AI赋能农业的宏伟蓝图,更指出了三个极具前景的具体方向。
政策解读:国家战略驱动产业变革
这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赋能农业已从技术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层面系统部署″人工智能+农业″,旨在通过智能技术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资源约束趋紧、劳动力老龄化等痛点。
其实,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大着力点,智慧农业近年来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重点,其中2025年3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35%,2035年突破40%。同时,《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聚焦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组织实施智慧农业3大行动,包括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探索智慧农业未来方向等具体举措,为中国智慧农业勾画蓝图的同时也为相关资本指明了发展方向。
此次国务院《意见》的出台,无疑是为农业数智化转型再添动力,随着各地各部门推出具体举措,将加速推动AI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数智化转型从概念走向落地。
发展预期:三大方向引领智慧农业
《意见》从三大方面提出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具体包括:1、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支持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智能应用。2、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3、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
1、AI育种:打破种业″卡脖子″困境
文件首提″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直指我国农业核心痛点。传统育种周期长、成本高、偶然性大,但AI技术可以通过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高通量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对海量育种材料的快速筛选和精准预测,将育种周期从数年缩短到数月。
就在不久前,中国科学院运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打破杂交育种和制种瓶颈,可大幅降低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图| 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在北京的一个现代化商业温室中进行番茄自动杂交授粉操作(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未来,智能育种平台、基因大数据分析、表型组学技术开发、育种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将迎来爆发期。先正达、隆平高科等龙头企业已提前布局,初创企业也有望在细分赛道脱颖而出。
2、智能装备:农机迎来智能化浪潮
″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政策明确支持农业硬科技的创新与应用。这预示着农机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升级机遇。
近年来,随着智慧科技快速崛起,同时叠加老龄化趋势,无人农场已经成为新风尚,相关的硬件设备正在将从简单的机械工具进化为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精准执行的农业机器人。无人机不只是喷洒工具,更成为空中数据采集平台;拖拉机不再是驾驶机器,而是自动驾驶的智能工作站。
以植保无人机为例,根据中商研究院数据,2024年中国植保无人机市场规模超过17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194.62亿元。
可以预见,未来农业无人机制造、智能拖拉机、农业机器人(除草、采摘、分拣)、智能灌溉系统、农机共享平台等领域潜力巨大。大疆、极飞科技等企业已占据先机,但细分市场仍有大量空白。
3、智能管理:数据成为新农资
政策要求″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这意味着AI将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AI算法将处理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海量数据,为农民提供种植决策、病虫害预警、产量预测、市场风险分析等全方位服务,实现″靠数据吃饭″的精准农业。
由此,农业SaaS平台、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农作物智能诊断系统、农业保险科技、农产品价格预测工具等将成为热门投资领域。阿里云、京东农坊等科技企业正加快布局。
在政策推动下,AI赋能农业的万亿市场正在开启,这场变革不仅将改变我们生产粮食的方式,更将重塑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智慧农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来源: 公众号:艾格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