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贸易壁垒高企、关税战频发、"逆全球化"声浪渐起,中国农化企业正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是退守国内市场,还是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寻找新的突破口?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农化企业的出海逻辑。
首先,全球市场依然是增长的主战场。尽管贸易摩擦加剧,但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和中国农化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并未改变。
其次,出海模式亟需创新升级。从简单的产品贸易向登记授权、团队出海、产能布局等多元化路径转变,已成为应对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最后,协同合作比单打独斗更有价值。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战略协同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共同开拓市场机遇。
▌专家解读:全球化新趋势下的战略思考
面对这些复杂的挑战与机遇,企业需要更加专业的战略指导。即将于2025年7月10-11日在杭州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农药国际市场开拓交流会(CPEW)上,资深行业独立研究人章金龙先生将为行业提供权威解读。
章金龙先生拥有20年农化行业营销与管理经验,长期专注于农化企业全球化战略研究。在本次大会上,他将分享农化企业全球化的创新实践经验,帮助企业深入了解GTM业务的创新拓展,准确把握全球化发展趋势,制定更加精准的出海战略。
章金龙,资深行业独立研究人
章金龙先生将在其报告中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揭示当前中国农化企业出海面临的真实情况,比如短期内关税增加导致的财务压力,以及长期通胀和成本上升可能引发的经济衰退和债务问题。此外,政策变动可能引起制造业衰退、资本外流、汇率波动,以及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这些因素均对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构成挑战。
但全球农化市场的基本面并未根本改变,中国企业仍需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寻找突破机会。
以代森锰锌在巴西市场为例,该产品年需求量超过5万吨,市场潜力巨大,但中国企业在登记布局方面仍显保守。在巴西市场,UPL拥有5个原药登记和26个制剂登记,而中国企业利民股份仅有1个原药登记、润丰3个制剂登记、中农立华1个制剂登记。
阿根廷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更是明显,本土市场30亿美元,紧邻巴西150亿美元市场,制造业平均月薪400-600美元,具备明显要素成本优势,但中国企业的产能出海布局却相对滞后。
这些数据反映出一个现实:中国农化企业在海外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如何制定更精准的出海战略。
在全球农化向智能化、可持续化转型的关键节点,通过深入了解出海战略思考,农化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逆全球化"中的真实机遇,推动中国农化行业的全球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