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多杀菌素发酵与纯化工艺优化,产量和纯度显著提升

2025-08-12 17:5560

摘自:《山西化工》2025(03)

作者:张小凤; 刘峰; 倪为贵(山东合成远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


多杀菌素是一种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控。本文通过优化氧传递及智能补料策略,提高多杀菌素合成效率,采用EtOAc-AcN萃取结合HILIC层析,提高回收率及产品纯度,并结合在线监测及智能控制优化发酵参数,提高生产稳定性,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一、多杀菌素发酵工艺研究


多杀菌素的高效发酵生产涉及多个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发酵参数的优化、氧传递效率提升、代谢流调控以及生物反应器在线监测。本研究采用分批补料(Fed-batch)模式控制底物浓度,避免葡萄糖效应(catabolite repression),提高目标产物合成。


本研究选用的多杀菌素生产菌株为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ATCC 49460,购自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ATCC)。实验采用标准的微生物发酵及生物分离纯化流程,包括种子培养、发酵生产、菌体收集、细胞破碎、多杀菌素提取、纯化及HPLC检测。


溶氧传递与搅拌优化


溶氧(DO值)是多杀菌素合成的限制因素之一,较低的溶氧浓度会影响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的次级代谢途径,降低目标产物的积累。本研究采用氧传递系数(kLa)模型评估通气速率(QO2)与搅拌速率(N)的影响。初始设定DO值为30%,通气速率0.5 VVM,在发酵中期(48 h)DO下降至15%以下,导致多杀菌素产量下降15%。通过增大通气量至1.2 VVM,同时调整搅拌速率至400 r/min,kLa值从15 h-1提高至28 h-1,氧传递能力提高86.7%,多杀菌素产量提升23.4%。


pH动态控制


多杀菌素合成过程中,代谢中间产物的积累会引起p H波动,影响菌体生长及产物分泌。本研究采用在线pH自动控制系统,通过NaOH(1 mol/L)或HCl(0.5 mol/L)补偿发酵液pH变化,确保pH始终维持在7.0±0.2。发酵后期(96 h后),若pH持续下降至6.5以下,发现菌体生长受抑,发酵液中乙酸、丙酸等副产物浓度升高,表明糖代谢向酸性副产物偏移。调整pH设定值至7.2,副产物浓度降低27%,多杀菌素产量提高12%。


在线监测与智能控制


本研究采用BIOSTAT Cplus发酵罐自带的pH-DO在线传感器,结合LabVIEW数据采集系统,记录菌体生长曲线及代谢参数,并通过PID控制算法进行参数调整。数据分析显示,在优化通气-搅拌及底物补料后,多杀菌素的比生长速率(μ)提高0.07 h-1,菌体生物量提升26%,整体发酵周期缩短12 h,生产效率提升21%。


二、多杀菌素纯化工艺研究


多杀菌素的提取与纯化涉及细胞破碎、溶剂萃取、层析分离、色谱精制等关键技术。本研究优化了超声破碎参数、液液萃取溶剂体系、柱层析纯化条件,确保产品的高纯度及高回收率。


超声细胞破碎技术


多杀菌素为胞内次级代谢产物,需要有效的细胞破碎方法释放目标产物。本研究比较了高压匀浆法(HPH)、珠磨破碎法、超声破碎法三种方法,结果显示超声破碎的蛋白泄露量最低(0.45 g/L),目标产物损失最少。优化的破碎参数为950 W,频率20 kHz,间歇模式(5 s开/5 s关),处理时间20 min,破碎效率提高37%,回收率提高14%。


溶剂萃取与相平衡优化


采用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初步提取目标产物。但考虑到水相中多杀菌素的溶解性,本研究引入相平衡优化(Partition Coefficient Optimization),调整水-有机相比例(体积比1∶1.2),提高萃取效率。优化后多杀菌素的分配系数(Kp)从2.8提高至4.6,单次萃取回收率从67%提高至81%。


质量控制与稳定性评价


最终产品通过质谱(LC-MS)、核磁共振(NMR)进行结构确证。样品在4℃贮存6个月,纯度降低0.5%,相对稳定。优化工艺后,总回收率从75.2%提高至85.6%,有效提高了工业生产的经济性。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优化多杀菌素发酵与纯化工艺,实现了产量和纯度的显著提升。发酵阶段采用碳氮比14.0、DO值为50%、搅拌速度400 r/min、通气1.5 VVM的优化策略,使多杀菌素产量提高至620 mg/L,糖消耗速率提升87.5%,发酵周期缩短12 h。纯化过程中,EtOAc-AcN萃取体系提高目标产物回收率至85.6%,HILIC柱层析结合HPLC精制使最终纯度达97.2%,总回收率提升至90.5%。优化后的工艺在产量、纯度及收率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并具备工业化放大的可行性。


来源: 山西化工-CNKI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贵州大学携手东盟大学联盟成立″国际植物保护合作组织″,链接全球植保方案创新生态
病虫害肆虐正对全球农业构成严峻挑战——每年导致约40%的作物产量损失,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与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显著加剧了病虫害的跨境传播风险。应对这一全球性威胁,跨国界、跨区域的协同行动已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国际植物保护合作组织(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operation Orga

2025-08-127

苯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等卵菌纲病害及真菌病害防效显著的苯甲酰胺类杀菌剂
苯酰菌胺是由罗门哈斯公司1993年开发的新型苯甲酰胺类杀菌剂,于1998年在英国布莱顿植保会议上公开。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如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黄瓜霜霉病和葡萄霜霉病等;对葡萄霜霉病有特效,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苯酰菌胺是第一个用于防治卵菌病害的β微管蛋白抑制剂。目前苯酰菌胺在中国的专利期已届满。产品简介英

2025-08-1110

草甘膦行业阶段性复苏、供需紧平衡支撑价格上行
自去年7月国家首次提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以来,国内反内卷呈现出政策力度持续加大的特点,到今年7月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再次提出″反内卷″竞争,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标志着相关行业正在朝着高质量、健康方向发展。3月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反内卷″专题会议召开,加强

2025-08-0729

精胺核心供应商宣布上调产品价格至23,000元/吨
2025年7月28日,甘肃金色润盛化工有限公司出具精胺产品价格调整通知函,称现因国际市场波动及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公司决定自2025年8月1日起对精胺产品价格进行调整,新供货价格23,000元/吨。精胺,通常指的是三氯硫磷,是合成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以及其他一些有机磷农药(如敌百虫、敌敌畏等)不可或缺的关键起始原料和中间

2025-08-0640

利民股份:即日起代森锰锌原药及相关制剂产品售价再上调5%
2025年8月6日,利民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利民股份″)发布关于代森锰锌系列产品调价告知函,称进入8月以来,由于叠加高温天气和原材料供应紧张等因素,导致代森锰锌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上涨。决定自8月6日起上调代森锰锌原药及相关制剂的产品售价,上调幅度5%。资料显示,利民股份此前在2025年3月28日,就对包括代森锰

2025-08-0639

新型螺环季酮类杀虫/螨剂——螺甲螨酯,专利已逝、国内登记稀缺
螺甲螨酯(spiromesifen)是由拜耳公司1999年开发的新型螺环季酮酸(具有环状酮-烯结构的氧代丁内酯)类杀虫/螨剂,是继螺螨酯和螺虫乙酯之后拜耳开发的又一螺环季酮结构的化合物,目前被广泛开发用于防治粉虱和叶螨,同时对榆蛎盾蚧以及叶蝉类等害虫也有很好的兼治效果。01产品简介英文名称:spiromesifen中文名称:螺甲螨酯其

2025-08-0542

ISO农药命名委员会秘书处正式落户沈阳,沈化院担纲运行
近日,国家标准委发布通知,通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中国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杀虫剂和其他农业化学品通用名称技术委员会(ISO/TC 81)秘书处承担国,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为秘书处承担单位。这是我国在农业标准化领域承担的首个国际秘书处,也是首个落户辽宁省沈阳市的国际秘书处。据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杀虫剂和其

2025-08-0449

FAO发布2023全球农药用量数据:总用量372.8万吨趋稳,区域差异显著
2025年7月15日,FAO官网上发布了世界各国/地区的2023年农药用量数据。2023年全世界农药总用量3728162吨。世界各国农药用量2023年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20个国家分别为:巴西(用量为800652吨,占总用量的21.48%),美国(用量为429501吨,占总用量的11.52%),印度尼西亚(用量为294935吨,占总用量的7.91%),阿根廷(用量

2025-08-0450

清原专利杀虫剂氯虫啶获ISO临时通用名,新一代水稻杀虫解决方案即将登场
日前,清原自主创制的全新专利化合物Flupymezotiaz(氯虫啶)获ISO临时通用名。CAS REG. No:3060345-81-2中文化学名称:1-((2-氯噻唑-5-基)甲基)-3-(3-(5-氟嘧啶-2-基)苯基)-9-甲基-4-氧代-4H-吡啶并[1,2-a]嘧啶-1-鎓-2-醇盐IUPAC NAME:1-[(2-chlorothiazol-5-yl)methyl]-3-[3-(5-fluoropyrimidin-2-yl)phenyl]-9-methyl-

2025-08-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