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高茬收割、秸秆禁烧、冬季气温偏高以及抗药性上升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水稻二化螟在全国大部稻区呈逐年加重趋势,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等单双季稻混栽区呈连年大发生态势。为加强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控,切实保障水稻安全生产,
全国农技中心制定了《水稻二化螟防控技术指导意见》,详情如下:
水稻二化螟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水稻二化螟是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近年来,受冬季偏暖、降水偏少、秸秆禁烧等多重因素影响,以及深翻整地、深水灭蛹、低茬收割等措施落实不到位,水稻二化螟基数不断累积增加,发生程度逐年加重,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产。据专家会商研判,南方大部稻区总体呈大发生态势,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混栽区呈暴发态势,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为加强水稻二化螟防控,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防控策略
水稻二化螟防控要坚持分类指导、综合施策、绿色防控的原则,针对长江中下游等重发稻区,全面落实深水灭蛹、低茬收割等农艺措施,在成虫羽化期采取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等措施杀成虫压低虫源基数,在卵和幼虫期及时采取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进行防治;针对东北、西南、华南等轻发生区,结合生态调控等措施,保护涵养自然天敌,在卵和幼虫期重点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并将化学农药作为兜底措施。
二、防控技术
(一)农艺措施。以长江中下游等二化螟重发区为重点,大力推行秋冬季深翻整地、早春深水灭蛹(虫)以及低茬留桩收割等农艺措施,要充分利用二化螟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抢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盛期及时将有效虫源田深耕耙平,灌10厘米深水(低茬收割或粉碎稻桩的稻田,也可直接灌深水,淹没稻桩),浸没稻桩7—10天,配合放鸭灭虫,尽量压低二化螟虫源基数。西南、长江中下游等光温水充足的单季稻种植区,推行生态避螟措施,做到适期晚插,避开越冬代成虫高发期,降低田间落卵量。
(二)生态调控。在水稻田埂人工种植大豆、芝麻、波斯菊、黄秋葵等蜜源植物,保护涵养赤眼蜂、茧蜂等二化螟天敌,增强自然天敌控害能力。在路边、沟边和机耕道旁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丛间距3—5米,诱集螟虫成虫产卵,减少二化螟在水稻上的着卵量。
(三)理化诱控。在越冬代二化螟始蛾期前,提前布设性诱等诱捕装备,水稻全生育期诱杀羽化成虫。性诱可采用持效期6个月以上的性信息素和干式飞蛾诱捕器,进行群集诱杀。4—9月,长江中下游等单双季混栽区可集中连片放置高剂量性信息素智能喷施装置或迷向装置,采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诱捕器,进行干扰交配。
(四)生物防治。在东北、西南、华南等轻发区,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放蜂治螟等措施。生物农药可选用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等,抓住初孵幼虫期施药防治。放蜂治螟可选用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每代视虫情释放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量8000—10000头/亩。在田间查见卵块后立即释放,高温季节宜在傍晚放蜂。
(五)科学用药。坚持压前控后的用药策略,狠抓秧田期防控,推广送嫁药技术,减轻大田防治压力;大田期坚持达标防治,当每亩卵块达到50块以上或枯鞘株率达1%时,抓住卵孵始盛期至高峰期及时用药防治。注重交替轮换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溴氰虫酰胺、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单剂或复配制剂。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二化螟对双酰胺和大环内酯类产生抗性,应慎用或暂停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避免抗性进一步发展。
三、防控要求
(一)做好监测预警。及时开展二化螟监测,充分利用性诱等技术手段,针对二化螟越冬虫源基数和成虫数量等发生情况,扩大系统调查范围,加大普查频次,准确掌握虫情发生动态。
(二)落实防控责任。充分认识抓好水稻二化螟防控对保障水稻稳产丰收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制定二化螟防治技术方案,明确发生危害情况、重点防控区域,抓好防控关键节点,细化技术措施,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田。
(三)加强技术集成。重点省要用好用足中央财政病虫害防控资金,加大对二化螟防控工作的支持力度,在重发区建立二化螟防控省部共建示范区,集成示范农业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因地制宜集成推广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来源: 全国农技推广网
首个省级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新疆启动建设
8月7日,新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启动会暨学术交流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标志着全国首个聚焦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进入建设阶段。该中心将为守护新疆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注入强大科技动能。作为新疆气象局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布局,该中心由新疆农业气象台牵
2025-08-1223
玉米白斑病8月中下旬进入为害盛期!云南辽宁需重点防范
玉米白斑病是近年来新发突发的玉米叶部病害。该病通常在抽雄吐丝期发病,初期在玉米叶片上出现豌豆大小水渍状褪绿病斑,随后病斑逐渐变为白色或灰白色,常被误认为除草剂药害斑;后期病斑可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萎,整株枯死,进而引起玉米早衰、果穗发育不良,一般产量损失10%—50%,严重时可致绝收。近5年来,我国玉米产
2025-08-1125
8月玉米病虫害预警:台风强降雨叠加,粘虫东北点片重发,南方锈病黄淮海流行风险高
7月中下旬以来,华北中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黄淮中部、东南沿海、华南、江南、西南东部等地遭遇大范围强降雨,黄淮南部、江淮江汉和江南北部持续高温干旱;近期第8号台风″竹节草″登陆后向西偏北方向进入安徽东部,华东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受极端天气影响,粘虫、南方锈病等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为害呈现不均匀分布,结合8
2025-08-0456
农业农村部公布最新检疫性病虫″地图″,红火蚁、稻水象甲等的防控态势仍显严峻
7月16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了最新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一、整体概况涵盖范围:共32种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涵盖昆虫(9种)、线虫(5种)、细菌(7种)、真菌(6种)、病毒(4种)、杂草(1种)。分布范围:涉及全国所有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红火蚁分布最广(13省703县
2025-07-3178
迁飞性害虫与台风病害成最大变数,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预计8.8 亿亩次中等至偏重发生
根据目前病虫发生基数、玉米长势和栽培管理措施,结合未来天气条件综合分析,全国农技中心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中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粘虫、甜菜夜蛾等迁飞性害虫对玉米生产威胁大,大斑病、南方锈病、穗腐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危害盛期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一、发生趋势预计2025年全国玉
2025-07-25102
中晚稻病虫害趋势预报:9.1亿亩次偏重发生,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成防控重点
7月16—17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南怀化召开2025年全国秋粮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组织水稻主产区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综合当前病虫发生基数、寄主作物栽培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会商分析了下阶段发生趋势。预计2025年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1亿亩次,虫害发生面
2025-07-2599
″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 两大入侵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效果显著
近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农业入侵生物扩张蔓延机制与高效防控技术研究″项目组在新疆昌吉与和田成功组织召开″马铃薯甲虫和苹果蠹蛾区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示范现场评价暨防控技术培训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保护检疫站、新疆农业大学等单位60余名领导
2025-07-2297
吡唑醚菌酯、四氯虫酰胺等药剂被推介防控南方锈病、穗腐病等玉米中后期病虫害
受秸秆粗放还田、密植栽培、高温多雨、台风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玉米南方锈病、穗腐病、穗期蛀食性害虫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制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品质改善的重要因素。为加强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促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玉米生产安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定了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一、防控策略玉米南方锈
2025-07-09121
草地螟一代幼虫开始在内蒙古西部局地危害,警惕内蒙古局地集中迁入危害
今年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总体偏晚、区域差别大,盛发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目前大部地区田间蛾量偏低,但内蒙古局部田间蛾量偏高;一代幼虫仅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生。结合未来10天以及7月气象条件分析,预计下阶段发生重点区域以降水、寄主和生境适宜的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等地为主,且不排除跨区域甚至跨境迁入
2025-06-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