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迪华在2025年9月9日~11日于葡萄牙举行的Agroglobal农业展览会上正式发布了其新型玉米田除草剂Lortama。该产品采用公司专有的活性成分Rinskor™(氯氟吡啶酯),计划于2026年投入商业销售。
此次发布正值欧盟农药监管日趋严格,传统除草剂成分逐步受限,同时杂草抗性持续加剧的背景下。Lortama主要面向玉米种植系统中的主要杂草种类,具备施药窗口期长、可与其他除草剂或叶面肥混用、对玉米品种选择性强以及轮作灵活等技术特点。
玉米田中的抗性杂草问题日益严峻,包括西部苋(Amaranthus rudis)、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以及多种稗草属(Echinochloa)植物在内的多个杂草种类,已对多种作用机制的除草剂表现出抗性。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玉米种植系统中,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部分种群甚至已对五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产生抗性。

该产品的核心技术亮点在于引入了Rinskor™这一新型除草剂活性成分,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VLCFAE),属于HRAC分类中的第4组,是一种合成生长素类除草剂,通过模拟植物生长激素干扰敏感植物细胞分裂与伸长过程。
新作用机制的引入为抗性管理提供了工具,可通过轮换或混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减轻对杂草种群的单一选择压力。然而,欧洲监管环境已逐步淘汰大量传统除草剂成分,导致可用作用机制数量减少,反而可能加快剩余成分的抗性发展。
科迪华在田间示范中强调Lortama的最佳施药时期为玉米2至4叶期,此时杂草处于生长初期,除草剂敏感性较高,同时早期除草有助于减少杂草对玉米营养与水分的竞争,提高作物生长初期的资源利用效率。

欧盟监管环境
Lortama的发布与综合病虫害管理展示活动,正值欧洲农业政策日益聚焦于农药减量目标与替代技术推广的关键阶段。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从农场到餐桌″战略作为″绿色协议″的核心组成部分,设定了到2030年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高风险农药风险降低50%的目标,基准期为2015至2017年。
这些目标在欧洲农业界引发广泛争议,农业组织普遍认为当前替代技术尚不足以支撑在保障产量与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上述减量目标。2023年11月,欧洲议会否决了最初提出的《可持续农药使用条例》(SUR)草案,尽管修订版本仍在推进中,但农业利益相关方的强烈游说已对其立法进程产生显著影响。
与此同时,各成员国在农药减量方面采取了不同策略。法国通过″Ecophyto计划″设定农药依赖度减半目标,但由于难以在不减产的前提下实现,已多次延后实施期限。德国则在欧盟范围禁令之外,进一步限制草甘膦与烟碱类杀虫剂的使用。葡萄牙农业规模虽不及欧洲主要产国,但同样面临在提高生产效率与履行环保义务之间寻求平衡的挑战,该国《植物保护产品可持续使用国家行动计划》提出综合病虫害管理要求,并推广生物防治产品(如SullicaB)的应用,为Lortama等新型化学产品提供政策支持。

除草剂成分淘汰与创新缺口
过去二十年间,欧盟农药登记制度下的再评审机制已导致大量活性成分退出市场。自2009年以来,超过70%的原已登记成分因内分泌干扰、致癌性、生殖毒性或环境持久性等风险被撤销登记。除草剂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类别之一,部分作用机制类别甚至被整体淘汰。
在传统成分被逐步淘汰的同时,杂草对剩余成分的抗性不断增强,形成农业专家所称的″抗性危机″——即农户面临杂草压力上升而可用工具日益减少的双重困境。
此外,新活性成分的研发面临高昂成本与漫长周期,一个成功的产品从发现到商业化平均需投入超过2.8亿欧元,审批周期长达8至12年。这一门槛使得新成分开发主要集中在具备持续投入能力的大型农化企业,而中小企业则更多转向监管门槛相对较低的生物产品领域。
Rinskor™自2017至2018年间首次获得登记,成为近十年来少数实现商业化的全新作用机制除草剂之一。其在欧洲市场的获批,标志着科迪华在毒理、环境行为与田间药效等方面完成了复杂的成员国登记流程,体现出公司在法规与研发方面的高度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