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肥企纷纷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从统计的28家主要上市肥企的三季报来看,有18家企业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归母净利润方面,有10家企业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中有5家企业净利润出现亏损。此外,有15家企业实现了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

总体来看,2025年第三季度化肥行业呈现明显分化格局。氮肥板块受价格低迷拖累,企业业绩普遍承压下滑;拥有上游矿产资源的磷肥和钾肥企业,则凭借稳固的成本优势和产品价格韧性,延续高景气度,龙头企业业绩大幅提升;传统复合肥企业面临需求疲软与成本压力,部分企业业绩下滑,但也有部分企业通过发力新型肥料,在需求波动中展现出较强韧性,取得逆势增长。未来,肥企需持续优化资源布局与产品结构,以应对市场波动,在行业结构性调整中巩固竞争优势。
氮肥:三季度业绩普遍下滑
在以氮肥为主营业务的上市肥企中,第三季度经营业绩整体出现下滑。报告期内,除湖北宜化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双增长外,华昌化工、华鲁恒升、泸天化、潞化科技(原阳煤化工)、四川美丰等的三季度业绩均不尽如人意,营业收入同比下滑,下滑幅度在3.44%~23.51%。其中,华昌化工、华鲁恒升、潞化科技、四川美丰的三季度净利润也同比下滑,华昌化工、潞化科技、四川美丰三季度净利润更是出现了亏损。四川美丰三季度净利润下滑幅度最大,同比下滑了166.57%。若是回望年初至报告期末的经营业绩,上述6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均同比下滑,净利润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或是亏损。
从主要氮肥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不难看出,今年以来,氮肥生产企业普遍陷入亏损的困境,而这与目前氮肥市场的供需形势和价格走势息息相关。
华昌化工在三季报中指出,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较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为公司所处的行业产品价格呈现较大幅度下滑所致。泸天化则在报告中指出,氮肥行业在产能扩张、出口受限及需求分化等压力下,产品价格与利润空间均明显压缩。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尿素价格先抑后扬,二季度在春耕行情支撑下,尿素价格明显上涨后有所回落,并于其间触及年内高点。三季度以来,国内尿素行情则呈现出″跌跌不休″的状态。近日,国内山东、河南等尿素主产区的出厂价已经跌至1500元/吨左右。
在刚刚召开的2025年全国秋季氮肥市场分析会上,中国氮肥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全年氮肥产量为5393万吨,比上年增长9.6%;如果新增产能按计划投产,2025年底我国尿素产能有望超过7380万吨/年。虽然氮肥需求也在增长,但产能增长速度过快,供应整体仍较为宽松,供大于求压力显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5年第三季度主要氮肥上市公司的业绩下滑在所难免。
磷肥:三季度业绩亮眼,资源优势凸显
2025年第三季度,主要磷化工上市公司业绩表现较为亮眼。川发龙蟒、川恒股份、川金诺、兴发集团、澄星股份等都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云天化第三季度的营业收入虽同比下滑,但单季取得了19.68亿元的净利润,依然保持同比增长。从营业收入看,川恒股份同比增长的幅度最大,达到了64.09%;而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川金诺,达到了189.43%。
对于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川恒股份在报告中指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上升46.08%,主要系磷酸及磷酸二氢钙的销售数量及销售单价同比上升所致;净利润同比上升51.70%,主要系报告期公司的营业收入大幅增加所致。
从三季报中可以看出,云天化单季度盈利能力显著改善,三季度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分别达到了24.21%、16.48%。从产品销量看,云天化三季度磷肥销量同比增加了19.93%。2025年三季度,海外磷肥价格持续上行、国内磷肥出口显著好转,是云天化磷肥板块量利齐增的主要原因。
报告期内,磷矿石供需格局依旧偏紧,价格维持高位运行;硫黄价格也在国际供应端持续收紧以及国内外刚性需求支撑的形势下震荡上涨。原料成本端对磷肥行情的支撑依然稳固,虽然秋季备肥需求释放缓慢,需求端较为疲软,但三季度磷肥出口配额集中释放,磷肥市场表现依然较稳定。
从中期看,在供需持续紧平衡、行业监管趋严、新产能建设成本及开采成本趋于提升的行业背景下,磷矿石价格有望继续维持高位运行。基于此,磷化工上市公司持续加强磷矿资源布局。
报告期内,川发龙蟒持续整合产业协同性高的优质磷矿资产,竞得控股股东四川先进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子公司四川发展天盛矿业有限公司10%股权,进而取得旗下雷波县小沟磷矿参股权,为后续产业整合奠定基础。小沟磷矿累计探获磷矿石资源量4.01亿吨,设计生产规模550万吨/年,项目建设正常推进。
今年8月,兴发集团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保康楚烽收购了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桥沟矿业50%股权。桥沟矿业的核心资产正是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的桥沟磷矿。该举措显著增强了公司磷矿资源保障,夯实了磷化工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发展基础。
云天化的资源优势也非常显著,现有磷矿储量近8亿吨,原矿生产能力为1450万吨/年。目前,公司子公司磷化集团昆阳磷矿二矿地采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450万吨/年磷矿浮选项目按计划施工建设;参股公司聚磷新材镇雄磷矿探转采工作正快速推进。云天化表示,未来,公司磷资源保障能力将不断强化,有助于进一步夯实公司磷化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和竞争优势。
钾肥:龙头企业业绩均实现双增长
报告期内,受益于氯化钾景气周期,藏格矿业、东方铁塔、亚钾国际、盐湖股份4家钾肥主要上市企业的表现非常突出。这4家钾肥龙头企业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双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幅度在9.98%~71.37%;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幅增长,分别达到了66.49%、75.26%、104.69%和113.97%。由此可见,钾肥行业的高景气度仍在持续。
东方铁塔表示,报告期内,公司钾肥生产线稳定生产,氯化钾产品市场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使公司整体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
盐湖股份则指出,公司第三季度核心产品生产销售态势稳健。其中,氯化钾产量达326.62万吨、销量达286.09万吨;碳酸锂产量为3.16万吨、销量为3.15万吨,产销衔接高效。虽然三季度碳酸锂市场价格下行调整,但氯化钾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带动该业务板块盈利增长。今年以来,盐湖股份依托全产业链协同与精益管理双轮驱动,在成本控制、运营效率、市场应变三大维度凝聚核心竞争力,构建起坚实的抗风险壁垒,凸显经营韧性。
藏格矿业最新的毛利率为59.42%,较上季度增加2.76个百分点,实现3个季度连续上涨,较上年同期毛利率提升14.24个百分点。加之氯化钾业务售价上涨、参股公司巨龙铜业净利润大幅增长,使得藏格矿业盈利能力强劲。亚钾国际2025年三季度的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并创下了单季度新高。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到38.67亿元,同比增长55.76%,已超过去年全年的营业收入35.48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亚钾国际生产钾肥149.86万吨,同比增长13.2%;销售钾肥152.43万吨,同比增长22.79%,增速远超行业水平。同时,亚钾国际把握住了钾肥价格上行窗口,今年前三季度单吨利润水平同比增长124%。
2025年,全球钾肥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内外钾肥价格同步走高。未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需求增加,钾肥需求量和消费量将继续增长。这将有利于钾肥行业继续维持高景气度的发展态势。
复合肥:业绩分化明显,新型肥成为增长引擎
从三季度的经营业绩看,复合肥龙头企业的业绩分化表现明显。史丹利、新洋丰、芭田股份、金正大等复合肥龙头企业,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双增长。但也有部分企业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出现下滑,其中六国化工第三季度净利润出现亏损,同比大幅下滑745.46%。
对于业绩下降的原因,六国化工在三季报中表示,由于报告期内,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家对化肥行业稳价保供、出口管控等政策的影响,尿素等产品销售价格同比下降,产品出口销量同比有所下降;硫黄、硫酸采购价格同比大幅上涨;钾肥等采购价格同比较大幅度上涨,导致公司磷肥产品成本同比上升,公司经营业绩亏损。
三季度处于秋肥备肥发运季,本该是传统的旺季,但今年三季度我国局部干旱、连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加上复合肥主要原料尿素等反复走跌,经销商拿货心态谨慎,下游需求低迷不振,复合肥销售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复合肥龙头企业三季度的销量与业绩。
史丹利表示,极端天气致使秋季用肥需求延后,也导致公司三季度的复合肥销量小幅下滑,但大部分产品价格与二季度持平,且前三季度复合肥整体销量仍呈增长态势,新型肥料销量占比保持稳定。
秋肥销售季节的推迟同样也导致新洋丰三季度常规复合肥销量下滑。对此,新洋丰在近日与投资者互动中回应,正常年份秋肥需求在10月中上旬结束,但今年直到10月下旬需求仍然旺盛,公司基地发货量还是很大,预计三季度延后的销量将在四季度体现。尽管如此,新洋丰表示,得益于新产品的推广及持续的市场开拓,公司新型肥料销量增长强劲。2025年前三季度,新洋丰新型肥料销量同比增长24%,从而使得公司在终端需求不佳的情形下,仍然实现了前三季度的收入与利润的双增长,展现出良好的抗压能力。
近年来,复合肥龙头企业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不断加深,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由传统复合肥向新型复合肥转型。从2025年三季度的业绩可以看出,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销售不畅等困境,新型肥料的销量增加成为了复合肥龙头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助推器″。
来源: 农资导报

